|
张玉衡张玉衡,字德铨,1901年出生于信阳县五里店乡郝堂村一个较为富庶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在当地私塾读书,后入国民小学学习,二十年代初考入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信阳,张玉衡同许多进步师生一样,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向往科学和民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他参加宣传工作,极力声援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在开展反帝宣传、查禁日货、组织募捐的活动中,他表现得尤为激进,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节期间,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张玉衡回到家乡郝堂、中山铺、土城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平民夜校。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武胜关,胜利抵达信阳南部,他奉命到汉口党训班学习。1927年4月,北伐军占领信阳县城,在我党指导下成立信阳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接管旧时县府,张玉衡被选为政治部主任,积极推动工农运动,与反动豪绅展开无情斗争。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信阳的农运形势急转直下,被打倒的土豪劣绅同南京政府遥相呼应,操纵信(阳)罗(山)一带的红枪会,捣毁各地党部,残杀农运干部。中共信阳县委书记兼农工委员周叙伦在对敌斗争中不幸牺牲,组织决定由张玉衡继任农工委员要职。他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揭露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的罪恶行径。他还利用各种关系到红枪会中宣传我党政策,争取受蒙蔽的会员,得到红枪会下层群众的同情,从而孤立打击了少数首恶分子。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背叛革命,主豫新军阀严命各县党部停止活动,唆使反动势力卷土重来,革命组织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张玉衡因受敌人通缉,难以在信阳存身,遂被河南省委派往汝南工作。 张玉衡到汝南工作后,深入农村调查基层组织状况,不久在水屯的孔庄主持召开了骨干会议,讨论和研究了新形势下的活动策略,确定了整顿组织、纯洁队伍、坚持地下活动的方针。会上分工由张玉衡负责筹建汝南县委,会后不久,水屯的孔庄、韩庄的薛岗、老君庙的温庄和三桥的沙口、秫杆铺等党的组织相继恢复、建立起来,组建县委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7年9月初,根据基层党组织的发展状况,并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建立中共汝南县委员会,张玉衡任县委书记,机关设在汝南城东关大丰粮行。 1928年初,根据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指示,汝南县委决定发动农民暴动,建立革命武装。张玉衡同中央派到汝南指导工作的军事特派员周邦采紧密配合,周密计划,成功地领导了智取白塔寺、夜袭高平寺的战斗。两次战斗共缴获长短枪10余支,镇压了当地恶霸地主唐有林、王中法。初战胜利,扩大了党的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热情,打击、震慑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反动势力在恐慌、震惊之余,便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凶残向人民群众进行报复,驻水屯的反动军队于农历五月二十五日突然袭击孔庄,烧毁民房二百余间。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中共汝南县委决定以汝(南)确(山)地区赤卫队为主,发动革命群众参加,消灭驻水屯的国民党军队。 1928年7月初,张玉衡和周邦采到水屯一带为发动暴动做准备。7月中旬,县委召开会议,张玉衡报告了侦查水屯和暴动准备情况。会上确定周邦采为总指挥,张玉衡为政委,暴动时间为7月28日夜。会后,大家分头行动。28日夜10点多钟,赤卫队员和400多名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水屯西南的台子寺。在朦胧的夜色中,汝确特区苏维埃政府赤卫队大旗迎风招展,张玉衡做了简短的战前动员,由周邦采指挥队伍迅速包围了水屯的东、西、南、北四门,将赤卫队快枪队埋伏在东门外,准备伏击逃出东门的敌人。当西、北门外的枪声和装在铁桶里的鞭炮声响起以后,睡梦中的国民党军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狼藉向东门逃窜。埋伏在东门外的赤卫队员歼敌心切,未等敌人逃出寨门,就开枪射击,过早地暴露了作战意图。敌人见四面被围,旋即缩回寨内,凭借房屋,顽强抵抗。由于暴动队伍武器弹药少,靠大刀、长矛攻不开寨门,眼看天色已亮,再相持下去群众就要吃亏,张玉衡和周邦采下令撤退。在撤退过程中,高度近视的周邦采因眼镜丢失而看不清道路,被追杀而来的敌兵当场杀害,水屯暴动失败。上级党委帮助汝南县委总结了水屯暴动失败的教训,撤销了张玉衡的县委书记职务。 1929年春,张玉衡同满洲省委接上关系,被派往台安任特支书记,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开展工作。1930年夏,张玉衡因领导群众斗争暴露了身份,不能在台安立足,于10月被省委派到吉林工作,任吉林县委书记。他根据省委关于发展农民运动、进行土地革命的指示,经常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政策,深得群众拥护,很快打开工作局面。 1932年2月,张玉衡调任盘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职务,分管干部培训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培训了一批青年骨干。 1932年6月4日,中共满洲省委批准成立盘石工农反日义勇军,亦称盘石游击队,张玉衡任总队长。这支队伍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33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张玉衡任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他改名张敬山,在道外一带进行革命活动,领导党的工作。 1933年7月,哈尔滨市建立东区委员会,张玉衡任区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一次飞行集会上,他慷慨陈词:“父老兄弟姐妹们!我们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在这里同大家见面了!我们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东三省!我们不能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当奴隶……” 1935年8月,张玉衡被派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主任。他辗转到达珠河县三军根据地时,日军已经开始围攻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了保存实力,避开敌人的攻击,转移到松花江北汤原县山区活动。张玉衡没有找到部队,便与珠河中心县委的同志一起打游击。一天,他和县委书记鲍巨奎、宣传部长冯仲云等十几个同志来到一家农户休息,遭遇一股敌人突然袭击,张玉衡壮烈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