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天中 >>天中追忆 >> 《汝南县志》(第一轮志书)连载--概 述1
详细内容

《汝南县志》(第一轮志书)连载--概 述1

汝南县志.png

编者按:尊敬的汝南史志网用户,您好!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汝南史志网的关注与支持。由于《汝南县志》(第一轮)于1997年12月印刷出版,历经27年,仅存数量有限。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现将此书以电子版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请您耐心等待。我们会尽快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此书的上传工作,确保您能够正常阅读!


概 述


置县于北魏时期,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汝南是淮北大地上著名的平原农业县。因“周公营洛建表测影,预州为天地之中,汝南又豫州之中”、“自古考日影测分数莫正于此”,故有“天中”之称。在漫长的文明史中,汝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为一方人民上演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雄壮历史,提供了广阔舞台。文化的灿烂,经济的辉煌,革命斗争的壮丽英烈,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汝南发生了沧桑巨变。八十年代以来,汝南的史册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她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璀璨的历史文化,崭新的经济起飞丰姿,愈来愈强烈地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关注。



汝南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京广铁路东侧。地处东纬32°39'~33°11’,东径114°09'~114°35'之间。东连平舆,南与正阳相邻,西依遂平、驻马店市、确山,北与上蔡接壤。县境南北最大距离57公里,东西最大距离40公里,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县城汝宁镇历代是汝南郡、豫州、蔡州、舒州、溱州、淮康军、镇南军、汝宁府、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省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底,全县辖21个乡(镇),291个行政村,2150个自然村,72.31万人。有汉、回、满、蒙等19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32%。


县境地处淮河冲积湖积平原区。地形如簸箕,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最高海拔100.2米,最低海拔40.7米,高差59.5米,地面坡度较缓。西南部多岗地,面积84平方公里;东南部及东北部地势低洼,坡洼地273平方公里。全县有耕地127.2万亩,土壤分黄棕壤土、砂姜土、湖土、水稻土4大类。因县境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暖秋凉,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河流纵横,均属淮河水系,其中汝河流域面积1277平方公里,另有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臻头河、练江河、文殊河等河流26条。骨干河流总长度436.3公里。除过境水0.51亿立方米外,共有地表水总量5.5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2.96亿立方米。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汝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农产以小麦为大宗,其次为玉米、大豆、芝麻、棉花、红薯等。1980年汝南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芝麻生产最佳区域。1983年汝南瘦肉型生猪经国家外贸部门评定,质量居全国第一,水产以鲤、鲫、青、草鱼为主。全国最大的人工平原湖一一宿鸭湖,宜鱼水面10万多亩。宿鸭湖鲤鱼年产25万公斤,其色、香、味可与黄河鲤鱼媲美。湖内蕴藏的2000多万公斤的褶纹冠蚌,是培养珍珠的亲体,蚌类中的珍品。湖滩有1.5万亩芦苇,年产干苇1000万公斤。


汝南境内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獾、黄狼、猫头鹰、天鹅等30多种。植物药材有龙胆草、穿心莲、半夏、香附等231种。动物药材有蜈蚣、蝉衣、夜明砂、水蛭等39种。林木花卉有110个树种、255个品种,县内土特产品种繁多。享有盛誉的小磨香油、马蹄馓子、蜂蜜、汝半夏、鸡汁豆腐干、五香大头菜等深受人们青睐。这里自古盛产芝麻,早在明清时小磨香油作坊就相当普遍。以上等芝麻为原料,采用独特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小磨香油在1985年全国首届青运会上被列为特供商品,同年12月出口美国。马蹄馓子在1980年河南省饮食服务公司风味小吃技术表演会上,被定为河南省名优小吃。半夏在境内分布甚广,因其个大、粉足、质坚、药效高而以“汝半夏”著称于世。鸡汁豆腐干为清朝贡品。五香大头菜是民间美味。享誉海内外的汝南芝麻花蜜、油菜花蜜大量销往国外,至今闻名遐迩,长盛不衰。


作为南北交通要道,汝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的诸候称霸,楚汉争雄,到历朝历代的频繁战争,多为中原逐鹿的战场。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兵燹匪祸连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汝南达15个月之久。仅县城首次沦陷的8天中,日军即屠杀无辜群众80多人,烧毁民房200多间。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掳掠,惨绝人寰。千百年来帝、官、封的重重压迫和剥削,使汝南人民陷入了饥荒、战乱、病疫、贫困之中。建国前夕的汝南,更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汝南人民迅速医治了历史创伤,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


连载

扫码关注.jpg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