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南人民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
农业,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生产技术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作物产量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土地改革以后,农村发展了互助组,继而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2.9%。1958年由于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共产风”、“浮夸风”日益严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了巨大破坏,农村元气大伤。1959~1960年,农民吃粮陷入困境。1961年,中共汝南县委派出大批干部到农村纠正错误,解散公共食堂,恢复家庭锅灶,恢复自留地,让人民休养生息。之后,农村经济逐步复苏。“文化大革命”中,尽管多数农民未介入运动,但农业生产关系存在的分配“大锅饭”的弊端,致使汝南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较为贫困。1978年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恢复了集贸市场,发展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1980年以后,多数农户有余粮,基本上解决了前人一直未解决的温饱问题。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4923万元,比1980年增长90%。粮食总产量3亿多公斤,比1980年增长48.18%。
河道纵横,荒坡地多,低洼易涝的汝南,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涝灾害。建国以后,为变水害为水利,全县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对7 条骨干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修筑堤防184公里,疏浚干支沟87条。1958年,修筑了长达35公里的防洪大堤,将历史上村庄稀落,水患频仍的宿鸭湖、官场坡、高井坡、四平湖、六里井坡、燕亭坡等低洼易灾地,建成控制流域面积4498平方公里的“人造洞庭”--宿鸭湖水库,不仅在防洪除涝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发展汝南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1959~1963年建成薄山、宿鸭湖两大灌区的配套工程,修筑干渠4条,支渠18条,斗渠169条,干支渠总长560公里,大小桥涵12050座,打机井6896眼。部分耕地形成了防旱排涝体系,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了汝南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早灾”的旧貌。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农业机械化建设。1954年11月在老君庙始建拖拉机站。至1985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815台,小型拖拉机7608台,各类牵引农具8784部,当年机耕地面积达73万亩。
工业,是在原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以前,汝南有烟厂18个,烟丝坊4个,榨油坊49个,槽坊7个,印刷馆4个。眼药房1个,炉坊3个,另外还有一些铁木、缝纫、轧花、修理、磨面等个体手工业。建国以后,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1950年首建地方国营酒厂,继而建起了铁工厂、印刷厂。1953年下半年,糕点、酱菜、粮油加工、铁、木、印刷等一批厂家相继兴起。1958年,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掀起全民大办工业的高潮,工业企业数额猛增。全县建土炼铁炉多座,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由于急于求成,生产设备简陋,产品粗制滥造,这些一哄而起的工厂多数被迫关闭。1961年根据中央精神纠正了工作中的错误,使工业企业逐步走上了正轨。“文化大革命”中,汝南地方小工厂乘机发展。1969年至1971年,先后建起了县农机修造厂、水泥厂、化肥厂、油脂厂。这一时期是汝南地方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但由于生产效率不高,1976年全县国营工业产值只有1413万元。80年代以来,在城市推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工商业实行多种形式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加快。198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7家,其中国营企业20家,集体企业137家。具备了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制鞋等生产能力。县机械厂是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磨辊拉丝机的厂家,产品销售近20个省区。县劳保鞋厂的产品远销罗马尼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全县工业总产值7427万元,比1980年增长88.9%,是1952年的24倍。
建国前汝南无电业可言,交通和邮电通讯也非常落后。建国后的1950年4月开始办电,购买了第一台10千瓦的煤气发动机组。1958年发展到5台,装机容量130千瓦,1967年12月架起第一条10千伏高压线路,1970年在王岗建成一座11万伏的变电站。1985年底,全县建成35千伏变电站4座,总容量12250千伏安。10千伏供电线路至1984年底增至426.5公里,400伏线路增至810公里。10千伏变压电器382台,总容量29815千伏安,比1967年的总容量增长77.1倍。交通邮电业在建国后发展迅速。至1985年底,全县形成主、支线公路交通网络,总里程317.2公里。境内有连接驻马店市的两线铁路62公里。机动车辆1025辆(台),其中汽车366辆。县汽车站于1984年被国家交通部命名为“文明车站”。邮电通讯方面,解放前夕,全县有3台30、10、40门的电话总机,31部单机。县内邮路4条,总长度320公里,靠邮差三日一班步行投递。建国以后,逐步发展到300门磁石交换机。1980年又发展到720门自动电话主机。16家邮电所接通了各个村委的电话。全县拥有单机1067部。条件电话电路由1952年的4路,逐步发展到1985年的7路。邮路发展到48条,总长度1247公里。1985年报刊发行112110份,为1950年的89.5倍;函件业务量83.31万件,为1950年的7.8倍。
汝南自古商贾云集,商业贸易繁荣。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统计,县城内各种店铺达210余家。民国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通货膨胀严重,商业日益萧条。民国35年(1946年),全县仅有店铺33户。建国后,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形成国营、供销合作社、公私合营、私营4种体制,商业逐渐繁荣。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在以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体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集体和个体商业得到飞速发展。1985年全县商户有3016个,从业人员18756人。国内商品购进总值12873万元,比1980年增长129%;销售总值10647万元,比1980年增长63.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321万元,比1980年增长81.2%;城乡集市贸易空前繁荣,成交额6246万元,比1980年增长1.2倍。
县内教育较为发达。东汉和帝年间,县人周伯坚弃官从教,教授门徒常达千人。北魏孝文帝曾多次亲临悬瓠城论文讲武。隋唐时汝南即建有书院。北宋初年,孙何、孙仅兄弟连冠状元,成为一时美谈。金熙宗时建有蔡州学。明、清时先后建社学、义学20余处。民国时期建成省立、县立中学10余所。建国以后,教育事业发展更为迅速,广大贫苦农民子女大量入学,1957年小学由解放初期的54所发展到169所,并建起初中5所,高中1所,在校学生51275人。同时,农村办夜校,城镇办工人业余学校和干部业余学校,开展扫盲教育。1964年,在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方针指导下,各类半耕(工)半读学校迅速兴建,当年底,公办小学189所,民办农业中学8所,在校学生39247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大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之后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政治上、经济上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倡集资办学,教育事业出现崭新局面。1985年全县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1469人,教职工273人,高中5所,学生3800人;初中29所,学生24204人;小学297所,学生118649人,中小学教职工总数7315人。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也不断加强。
建国前夕,全县共有中、西医药诊(堂)所87家,多集中于县城和较大的集镇。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现象相当严重,流传有“黄金有价药无价”之说。劳动人民小病靠熬,大病靠拖。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1951年建县卫生科,同年建县卫生院(后更名“县人民医院”)。并先后建起妇幼保健所、县卫生防疫站、县公费医疗医院、县卫生学校、县药品检验所。乡村也相继建立卫生院和卫生室。1985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29个,其中医院24所,设置病床1037张,卫生技术人员1053人,内含医生532人。此外还有一支较大的乡村医生、卫生员队伍。县人民医院不仅能处理各种疑难病症,并能开展颅外、骨科、妇科、五官科疾病等手术。乡级医院也逐步配备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超声波、脑血流图和适合农村的医疗器械,能做腹部手术,难产及急诊抢救处理。防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53年霍乱、天花绝迹。1954年后斑疹伤寒无发生。1958年消灭了回归热。1974上根除了炭疽、黑热病。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白喉、猩红热、脊髓灰质炎、伤寒、麻疹、结核等。1983年经省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自1976年全县大规模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1985年人口增长率由1972年的28‰下降为3.8‰。
文化艺术事业在建国以来有了更大发展。1949年6月建立了汝南县人民剧团,1952年7月建立了第一个电影队。城区相继建成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电影院、影剧院。1985年底,全县城乡共有21座电影院、107 部电影放映队,1个专业剧团,61个业余剧团,26个企事业“职工之家”,21个乡镇文化站。各村委还建有文化室。自1960年起,推荐美术作品2100多幅,参加省展出400多幅,参加全国展出40多幅。仅罗店乡农民画(原王桥农民画)参加全国展出并在报刊发表的就有12幅,参加省级展出和报刊发表的有280幅。青年农民乔新河创作的《宿鸭湖上打渔船》曾送往日本展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1950年汝南首次建立收音站,1951年5月购置第一部100瓦扩大机,安装喇叭5只,建起收音广播站。此后有线广播事业逐渐壮大,1956年建立了汝南县人民广播站。各公社、大队相继建立了广播放大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乡均建立了一整套独立信号传输系统。1985年底,全县喇叭入户率达93%,入户喇叭12万多只,被评为省广播事业建设先进县。1970年,全县购置了第一台电视机,至1985年底,县内已有各种国产电视机2100多部,进口彩色电视机300多部,营业性录象放映厅33个。
解放前,汝南劳动人民“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土布衣,住的茅草房”,一遇灾荒,逃荒要饭家破人亡,农村呈现一片凄凉景象。建国后,人民生活首先有了保障,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由常年以细粮为主代替了建国初期的以粗粮为主,以混砖瓦房、楼房逐步取代了土墙草房。穿戴和家庭设备也逐渐由低档变高档。据1985年统计,全县国民收入净产值27790万元,较1980年(下同)增长149.5%,人均收入367.8元,增长137.3%,农民人均收入339.6元,增长138.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811万元。
纵看汝南经济有很大发展,横比社会生产能力仍然很低,群众生活不很富裕,但她有发展的潜力待开发:平川百里,良田千顷,土层深厚,开发久远;光热、降水充沛,适宜生物繁衍;盛产麦、豆、稻、薯、芝麻;畜禽品种众多,以牛、猪、鸡为先;宿鸭湖水库既有灌溉润泽之利,又有鱼、蚌、苇、蒲之饶;汝臻河畔,多为稳产高产之地,适宜广开多种经营;公路纵横,四通八达,两线铁路连接驻马店市和确山,物可畅其流,人能得其便;城乡70多万人口,劳力充足,政策优越,致富积极性高。建国初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改变,已拥有机械制造、制鞋、化学、纺织、印刷、造纸、粮油加工等行业。技术装备初具规模,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鞋类、园艺工具类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教育倍受重视,有各类科技人员8000多人。除此之外,在全国各地有一大批汝南籍干部和各业人才,他们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汝南的城乡建设,这对发展对外联系,汲取先进的经济技术信息,加快汝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在农业上走粮经作物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道路,科学种田,科学经营,搞活农村经济;在工业生产上努力发展自身优势,创造拳头产品,办好乡镇企业,那么,一向勤劳智慧的汝南人民一定会早日步入社会主义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