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天中 >>天中追忆 >> 《汝南县志》(第一轮志书)连载--大事记1
详细内容

《汝南县志》(第一轮志书)连载--大事记1

汝南县志.png

编者按:尊敬的汝南史志网用户,您好!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汝南史志网的关注与支持。由于《汝南县志》(第一轮)于1997年12月印刷出版,历经27年,仅存数量有限。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现将此书以电子版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请您耐心等待。我们会尽快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此书的上传工作,确保您能够正常阅读!


大事记


 


武王封其弟叔度为蔡侯。

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汝南归属沈国。蔡昭侯杀沈公子嘉,沈国亡。汝南又属蔡。

赧王十二年(前303年),秦国出兵攻克魏国安城(今汝南县东南22.5公里),次年秦兵避水去大梁。

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灭陈、蔡。汝南又属楚。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命王翦领兵60万伐楚,占领汝南全境(包括今平舆县全境),俘虏楚王负刍,二十四年,楚亡。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安徽大泽乡,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汝南贫苦百姓投靠者甚多。



高祖元年(前206年),割颍川郡、陈郡置汝南郡,辖37县,同年封周平王二十一世孙姬仁为汝坟侯,建都安城(今汝南城东南)。

景帝二年(前155年)二月,立皇子刘非为汝南王(治今河南平舆县射桥)。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于汝南城东5公里兴建鸿隙陂引水灌田,五谷丰收。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鸿隙陂几处坡水大溢。丞相翟方进(上蔡人)、御史大夫孔夫派员察看鸿隙陂,视坡内土地肥沃,遂以省堤防费上疏,废鸿隙陂。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之子刘成为宜春(今汝南境)侯,刘苍为安成侯。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四月,封大将军卫青之子卫伉为宜春侯。

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二月,封丞相王诉为宜春敬侯,食邑608户。

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封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

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钟武侯刘望,屯兵汝南,八月僭号称帝。十月,刘玄派奋威大将军刘信攻克汝南,杀刘望。

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封铫期为安城侯,食邑5000户。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封刘匡为宜春侯。

建武三年(27年),杜诗任汝南郡守时,开挖杜一沟、杜二沟。至今上蔡、汝南境内的杜一沟和杜二沟,仍在泄洪兴利。

建武六年(30年),欧阳歙任汝南太守时,注意政教,在任9年,教授门生数百人。

建武十八年(42年),邓晨任汝南太守,任许扬负责水利,重修鸿隙陂,民得其利。

明帝永平五年(62年),鲍昱任汝南太守,湖坎堤防失修,年年决口,鲍昱始修渠建闸,控制水位,除涝兴利。

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封刘畅为汝南王。

和帝永元十年(98年),安城人周伯坚弃官还乡,建精舍于母坟侧,教授学生数千人。

安帝元初三年(116年),封安思皇后父阎畅为北宜春侯,食邑5000户。次年,畅死,子阎显继位。

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天下饥荒,百姓为“盗”,豫州官府搜捕“盗贼”多达万人。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彭脱率领黄巾军起义于汝南,攻破郡城,被都乡侯皇甫嵩与朱隽镇压。

中平五年(188年)四月,黄巾军再次起义于汝南葛陂。十一月,被军校鲍鸿镇压。

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正月,汝南、颍川黄巾军将领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各聚众数万,二月,败曹操军。

江夏平春人李通,与郡人陈恭起兵,于朗陵攻黄巾军,俘其首领吴霸投曹于许都。曹操拜李通为武威中郎将,屯兵于汝南西境,旋封建功侯。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驻汝南黄巾军部将龚都、刘辟投靠袁绍,攻许都。同时,曹操遣蔡阳攻汝南,被刘备部将关羽斩之。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曹操亲自率兵攻刘备于汝南,刘备闻知,南投刘表,龚都众兵皆散。


连载

扫码关注.jpg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