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953年
3月5日 县召开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通过了“发动各界人民投入经济建设”和“深入贯彻婚姻法”两个决议。会议决定全县宣传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举武建华为主席,刘彦宾、徐晓中、白宗鲁(回族)为副主席。
4月8日夜--12日晨 霜冻。小麦由青变黄全部枯萎,大多数农民响应政府号召,保留原株,加强管理,后每亩平均收30公斤,最高亩收48.5公斤。这次霜冻,城北四、五、六区和一、三区北部灾情严重,受灾面积达15万亩。
6月 经上级批准,汝南紧邻确山张教庄乡的16个村、王楼乡的4个村,计770户,2975人,划归确山。
7月 老君庙肖成勋、老祖庙张洪友两个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初级社。
同月中旬 城关镇公所改为镇人民委员会。第三次动员1.6万市民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和支边建设。
7月25日 县召开第五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大会决议在全县发展互助合作,重点办好农业合作社。
同月 高井、代堂等地7万余亩田禾发生蝗灾,首次以“六六六”药粉防治。
11月16日 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传达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全县执行国务院关于全国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开始实行粮食油料计划收购和供应。
同年 (6月30日止)全县普查后人口为456319人。
1954年
3月 全县动员2.26万民工,修筑汝河、练江河坝堤15处,建涵闸14座,至4月中旬,完成土方55378立方米,工程费达19042元。
3月15日 县召开第一届工商业联合代表会,并成立工商业联合会,潘殿贵(回族)任主任委员。
4月8日 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教育,纠正青少年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的错误思想。
5月 汝南第一高级中学在北关外建成,建筑总面积2951平方米。同年招收学生 16班,800人,原城内高中改为第二初级中学。
5月 汝南师范学校(城关南门里)始建,总面积1547平方米,次年建成即投入使用。
6月1日上午12时 一、二、三、四、五、六、九区,59个乡发生雹灾,大者如碗,小者如杏、枣。小麦、高梁、棉花、瓜果等严重受灾。
7月3日至7日 县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9人。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审查了1953年财政执行情况和1954年财政预算,选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人。选举姚水清为县长,岳长春、石华、孔繁斌为副县长。
7月3日 连降暴雨20余天,降雨量达439.5毫米,汝河水暴涨达50.33米高程,河溢370处,决口37处。
7月6日 县委抽调防汛抢险干部1237人,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驻汝部队1300人一起投入抢险工作。战士陈俊峰为抢救城关大傅庄群众牺牲。大水过后统计,全县受灾面积达1251589亩,冲倒房屋10623间。
7月25日 县召开区长、供销社和税局主要负责人会议,贯彻中央指示,从9月15日起,所有棉花、土布不分花样品种,在全国范围内一律凭证供应。
9月27日 根据上级指示,全县油料由油脂公司统一经营,计划供应,禁止自由交易。
11月 建立地方国营汝南印刷厂,招收工人22名。
12月25日--31日 中共汝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同年 建成西大仓,共6栋,45间,可储粮食250万公斤。
同年 建老君庙拖拉机站,站内有德特54型拖拉机2台,热特28型拖拉机2台,播种机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