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961年
1月14日 信阳地委书记赵定远,从上蔡徒步到汝南境访问贫下中农,了解民主补课情况;并指出要抓紧贯彻中央提出的“保人保畜、生产度荒、半日劳动、半日休息、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整风整社、纯洁组织、调整政策、转变作风”的指示。
3月22日 信阳地委第一书记代苏理,在县、社、队三级干部大会上传达毛泽东主席给农村广大干部的一封信。
4月6日~9日 县委决定纠正1958年“一平二调”的错误。公社召开群众大会,退出1958年公社平调的房子、牲畜、树木、蜜蜂、猪、鸡、羊和各种农具机械,总折款17267万元。
4月26日 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县委决定:一、将全县245个大队调整为377个大队;将18558个生产队调整为2954个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二、粮食“三定一包”,三年不变。三、食堂停办,恢复家庭锅灶。四、改供给制为多劳多得。
5月23日 恢复家庭锅灶的达2590户。
7月5日 县委组建平反办公室,对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处分的干部作一次普遍检查,结论错的予以平反。
8月7日 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地委紧急会议精神:“抗旱保苗,生产救灾,节约度荒”。
9月22日 县成立退赔办公室,负责解决1958年“一平二调”中的物质退赔遗留问题。
1962年
4月16日 霜灾。城郊、和孝、金铺、水屯4个公社冻麦面积83297亩,占总面积的9.5%,其中绝收的15476亩。
5月 县委决定:分给社员每人2~3分自留地,自耕自食。
8月26日 县召开第三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补选曹荣科为县长,马自伦、祝守才为副县长。朱金奎为法院院长。
1963年
2月25日至27日 召开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张力为主席,朱景灏、鲁荣科、白宗鲁(回族)、徐晓中为副主席。
3月25日 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全县1067名干部退赔现金44150元,粮票12264.5公斤,棉花92公斤,油料3247.5公斤,布证6112尺,自行车2辆,其它物质3276 件。
1964年
1月12日 县抽调干部75人,携带救灾粮款和布证,赴王岗、和孝、常兴、官庄、金铺、王桥、马乡、光明、水屯等公社慰问灾民,安排群众生活。
13日 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
2月7日 县召开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黄得功被选为县长,潘殿贵(回族)、张世民被选为副县长。
6月3日 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69192人。
9月18日 县委撤销财贸政治办公室,设立财贸政治部。
10月 涝灾。政府发放救济款96.4万元,生活贷款113万元,粮800万公斤,代食品217.5万公斤,医药救济款5万元,救济布6万尺,棉花19404公斤,煤90吨。
10月9日 县委成立工业交通政治部。
冬 县四清工作队赴信阳县长台关公社搞“四清运动”。同时,县开展“小四清”运动。
1965年
2月10日 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林业科。
3月21日 县召开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出席代表962人,列席代表142人,正式建立贫下中农协会。
7月15日 国务院于1965年6月15日批准信阳、驻马店专署分治,汝南隶属驻马店地区。
7月16日 县委召开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县委委员30人,候补委员6人,常务委员4人。
秋,全县开展“四清”运动。
1966年
4月9日 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县城,开展“清政治、清思想、清财政、清组织”的“四清”运动。
5月16日 县委下达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四清”工作队改为“文化大革命”工作组。
6月 汝南园艺学校学生贴出第一张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大字报。7月,中共汝南县委“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成立。同月,全县文教卫生系统职工集中到县城办学习班。部分教师、职工、干部被打成“黑帮”、“走资派”、“资产阶级骨干”、“牛鬼蛇神”。同时,“红卫兵”司令部成立。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活动开始,很多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8月 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公布后,郑州、开封等地少数学生来汝串联。汝南师范、园艺学校、汝南高中分别成立造反派组织。
10月 “红卫兵”大串联开始。县成立红卫兵接待站,免费接待各地来汝南串联的师生。
11月15日 红卫兵代表赴京接受检阅。
11月 县宣布停止党团活动,工作和生产由群众组织领导。
1967年
3月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进驻汝南,执行“支左”任务。
3月5日 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中共中央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一封信》,抓革命,促生产。
3月8日 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县“八大造反司令部”的头头向人委夺权,强令县委、人委交出公章。不久,“八大司令部”分裂为对立的两大派。
3月14日 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
4月28日 县委机关造反派及县直造反派贴出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派”的文章。
4月28日 县成立“二七纵队”(造反派组织)。
9月 公、检、法干部集中确山学习。
11月 “二七纵队”建立“工代会”、“红代会”、“农代会”。
12月15日 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成立。下设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取代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次成立大会,被列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1968年
3月 “二七纵队”召开批判保守组织负责人大会,以“二月翻案”为名,让所谓的“走资派”、“变色龙”、“小爬虫”等挂牌游街。
3月4日 县革委决定:停止串联。
7月25日 清理阶级队伍开始。
同月 精兵简政。县革委14个组室,合并为4个(办事、政治、生产指挥、保卫)组。办公人员由原来180人减到18人。
8月 县境普遍发生疟疾、脑炎、伤寒。
9月初 县革委组织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全县中、小学校,领导斗、批、改运动。
11月 县直中学教师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
12月 县革委决定:农村教师回原籍,由贫下中农推荐任教。
同月 县动员城市居民1016户,4324人下放到农村。
同月 省、地、县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
3月30日 在老君庙乡建立县化肥厂。
7月23日 贯彻中央颁布的“七·二三”布告精神,制止两派群众武斗。但县革委会仍执行“挑动群众斗群众”的路线,成立“保卫部”,非法吊打不同观点的干部、群众。
10月 国家为加强宿鸭湖治理工程,投资180万元。
12月 为落实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创建大队医疗室,推行合作医疗。县举办赤脚医生训练班,社员实行合作医疗。
1970年
1月15日 全县开展“五好单位”(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团结互助好、文体卫生好)活动。
2月 全县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
1971年
3月 各公社先后召开党员代表会,建立公社党委会和基层党支部。
6月14日 县召开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人民武装部政委雷从顺为县委书记。
7月 全县各级学校废除考试制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11月15日 县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传达“林彪叛国事件”,声讨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12月 县委建立干部审查小组。受批判的干部逐个审查,作出结论。
1972年
2月6日 县委召开县、社、队三级干部会议,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
6月5日 建宿鸭湖水库水力发电站。
6月21日至7月2日 全县两次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216毫米,淹死晚秋作物 111803亩,冲坏桥、堰、涵911处,倒塌房屋1455间,死亡2人,伤6人,淹死耕牛9头。
11月8日 县动员留盆、金铺等4个公社民工1.2万人,治理南马肠河、英河。
1973年
3月5日夜 大雪。全县电话线路断毁1000多处,总长70多公里,高低压线路断杆 628 根,断线406处。
3月30日 县恢复人民法院、公安局机构。
4月28日 暴雨,全县平均降雨量160毫米,河道漫溢,庄稼淹没。据王岗、王桥、水屯、光明4个公社统计,作物绝收面积达42725亩。
6月12日 县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
11月6日 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开展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同月,全县开始分期分批进行整党建党,“吐故纳新”,接纳新党员。
1974年
2月13日 县成立“批林批孔办公室”,组织“批林批孔”报告团,各单位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3月26日 县轮窑厂投产。
4月 地区文教工作组来县,以“马振扶事件”为名,发动学生写大字报提意见,致使一些教师、干部身遭迫害。
6月6日 王桥公社(今罗店乡),刮起九级西北风。全社12个大队,有10470亩玉米、谷子、芝麻、棉花被刮倒,刮毁房屋1782间,刮断高压电线杆128根,电话线杆424根,广播电线杆266 根。
1975年
1月22日 县化肥厂母液爆炸,炸死2人,重伤2人。
2月 中央外贸部拨款37.9万元,在三桥公社(今三桥乡)建立良种繁殖场,占地 211.1亩。
3月 县卫生学校建成。
5月3日 新蔡至王岗1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
8月5日至7日 全县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1060毫米,个别地区达1400毫米。8日凌晨,板桥水库垮坝,薄山水库大量泄洪,宿鸭湖水位猛增到57.66米高程,超过校核水位,大坝全线多处出现险情。8日13时30分,在大坝南端陈小庄破裂分洪。7至8日北汝河、汝河、南马肠河、练江河、臻头河等相继漫堤决口,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全县有10个公社淹没在水中,平地水深2米左右,特重灾区4米以上。全县倒塌房屋41万间,淹没耕地125万亩,电讯中断。40万灾民集中在岗丘地带度难。淹死303人,伤55680人,淹死牲畜6万头,冲走粮食6500万公斤,其它农具机械损坏大半,国家财产损失达两亿多元。大水期间,上级政府以飞机空投食物和救生用具,解放军以汽艇和橡皮船营救灾民。同时,中央发来慰问电,派来慰问团。大水过后,北京、武汉等地的医疗队22个、381人,携带医疗器械、药品来县防治各种疾病。全国各地运来大批救灾物资,安排社员的生活和生产。9月,黑龙江机耕队,宁夏机耕队和洛阳、正阳机耕队来汝南县协助种麦。
8月 老君庙公社农具厂从云南省昆明工学院引进180千伏安的电渣冶金炉两台,全部投资46万元。
10月 县城至老君庙、留盆、三桥、马乡、王岗、官庄6条单路载波电路开通。
1976年
1月8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全县人民自动佩戴黑纱,设灵堂、沉痛悼念。
2月23日 县成立农村建房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灾区人民建造住房。
3月 省交通厅建筑施工队开始兴建臻头河大桥,次年春,竣工通车。
4月7日 国家拨给宿鸭湖水库区移民款745395元,外迁村庄费 274326元,建庄台款408392元。
7月 少数造反派冲击县委,到驻马店串联。
7月6日 全县人民沉痛哀悼朱德委员长逝世。
8月 县委副书记朱新志带领各公社第一书记及生产队干部800多人,到安徽省小叶园参观学习养猪先进经验,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全县有42个生产队达到每人1头猪。
9月9日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逝世。县在二中操场设总灵堂,县直各单位、各公社分别设立灵堂。全县人民戴黑纱、献花圈,沉痛哀悼。13日下午,全县人民收听中央追悼大会实况。
11月初 县委在电影院举行万人大会,庆祝粉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12月8日 国家拨给县灾民生产自救款985万元,社员建房补助款432万元,集体建房补助款19万元。
1977年
4月 从北京种牛站购海福特、夏洛来肉牛冷冻颗粒精液,为全县母牛免费配种。
7月 县外贸局副局长张明纯出席全国外贸工作会议。汝南县被评为全国生猪生产出口先进县。
9月 恢复高招考试制度,本县考入大专院校66人,其中重点院校10人。
1978年
3月 中央外贸部拨给县外贸技术改造措施费140万元,在县城西南1公里处始建储藏量300吨的冷冻厂。1980年投产,每日分割白条猪肉3吨。
7月 从南阳唐河引进长毛种兔426只。
11月 给1957年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员改正、平反;给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的干部平反;给已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分子摘帽,改变他们子女的家庭出身成分。
11月 中央派检查组来县调查违犯财经纪律问题。
12月 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全面清算“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及“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为“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冤假错案平反。
同年 国家确定汝南为山羊板皮基地县。
同年 县教育局考核民办教师,凡合格的发给任教证书。
1979年
1月 恢复县人民检察院。
2月 县委召开县、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9月 全县688名临时工转为全民工,429名转为集体工。11月17日又转全民工 360人,集体工377人。
11月 省邮电局拨给汝南两部无线电台。
12月 全县青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同年 在县城北关外始建汝(南)、上(蔡)公路大桥,次年12月落成通车,桥长79.1米,高9米,路面宽7米,总造价429800元。可通行汽荷--30吨和载重挂--60吨的拖拉机。
同年 安置城镇待业青年1372人。